科研机构风采之 鞍山师范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鞍山师范学院民族音乐研究



一、简介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高校文化教育品牌与科研品牌20197鞍山师范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依托鞍山师范学院正式成立。


二、2020年建设情况

(一)以高校特色文化传播为导向制定发展定位,建立创新团队基地

立足我校应用型、师范性之特点,把握我校优势,民族音乐创新团队建设一年来从区域化和本土化的学术视角出发20209月起,建立鞍山师范学院孵化古琴美育教室,同步与福建省闽台古琴艺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古琴教学师资孵化(已完成两阶段),目前已初具规模。

1第一阶段:(基础班)20209月赴福州学习

2第二阶段:(初阶) 202010月赴西安学习

3第三阶段:(中阶) 20214月赴福州学习

(二)以专业与科研方向为核心合理进行人才团队建设

在成员建设方面,结合研究所工作内容与研究方向,坚持“内培外引”原则,首先以我校韩国京畿大学在读音乐专业博士团队成员5周燕、张微微为核心成员,后集聚一批音乐学院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如施启龙、王明升等纷纷加入到创新团队之中,为民族音乐研究所注入新鲜血液,也为音乐学院科研教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强的后盾。再次在外引专家方面2020123日,研究所聘请香港注册中医师、国际古琴养生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身医学博士风美茵受邀至鞍山师范学院开展“古琴如何缓解大学生心理困扰”讲座。通过开展此类讲座和不断拓宽民族音乐研究的领域,将中国传统古琴艺术与现代人文精神研究相融合。

(三)以资源整合为基础进行特色教学与学术建设

建立三支古琴社团,增加了人文精神研究的现实载体开设通识选修课程通识模块课程专业课等。

(四)以服务为宗旨拓展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为促进民族音乐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意义,能够真正脚踏实地做到专业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符合高质量应用型标准、科研品牌具有社会影响力。研究所已与二一九小学、鞍山市博物馆、老兵创业基地宋永奎等洽谈,联合实践及公演。

五)以教学科研为重心发展高质量科研内容与项目

  在教学方面,研究所负责人周燕老师成功申请省级一流课程一项,以演出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教学成果以带动音乐学院课程教学改革。202112月周燕教授当选辽宁省教学名师。

  在科研方面,以博士团队为主要科研力量,2020年发表核心期刊4篇,20211月发表Ei一篇。目前已经成功申请省教育厅项目1项、2021校级项目5项。2022年正在申请国家级社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各1项。

通过跨单位、跨学科、跨学界、跨国界的协同合作,针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问题,逐步推出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三、近期工作进展安排

1组织团队建设与人员优化

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研究所建设工作,优化现有人员结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与活动章程。将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分类与工作分工,杜绝“大锅饭”现象,以骨干团员为龙头,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2开展科研与教学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研究所的核心理论研究工作,研究所负责人将积极带领成员进行理论研究,在期刊论文、学术专著、教材、各级立项方面给与一定的指导与促进。特别是在申请国家级项目申请及建设方面,是民族音乐研究所的重要工作任务。将民族音乐研究所现有专业方向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形成具有一定科研影响力的期刊及项目,预计到2024年,民族音乐研究所将发表北大核心以上论文10余篇。

3加大力度推进传统文化基地申请工作

民族音乐研究所拟申请第三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通过搜集和整理历史文献、田野采风,深入挖掘和研究民族民间乐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集研究、展演、创作、培训和管理于一体进行策划与实施,搭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专题项目研究与实施,遵循国家宏观文化发展战略与东北地区文化发展方向,探寻鞍山师范学院服务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实现学术成果转化并服务社会。

接下来继续推进与中小学合作项目,形成常态合作机制。以实践基地为根基,委派学生进行一线学习与实践锻炼,团员参与学校文化活动中,并创作具有原创性的传统音乐文化产品,进行演出与展示,为文化基地申请奠定实践基础。

4建立特色文化实践活动

继续对核心成员进行传统文化技能培训,建立教师古琴团队,完成第四阶段—第六阶段的培训计划,让教师们真正参与到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中,为今后演出活动或文化产研发的奠定基础

此外,继续组织以传统音乐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讲座1-2场,学术研究会议1次。预与省市相关文化部门联系,将研究所成熟文化产品以媒体或新媒体形式进行展现,扩大我校及民族研究所的知名度,起到传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