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12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与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在鞍山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和鞍山师范学院主办,鞍山师范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联合承办,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东北大学人文艺术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四川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等单位联合协办;《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研究》《艺术百家》《艺术学研究》《艺术评论》《艺术传播研究》《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美术报》等作为学术媒体支持单位。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大会,会议网络直播有50万观众在线观看。
大会开幕式由校党委书记闵霄主持。辽宁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委员孔峰,鞍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鞍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郭志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彭吉象,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夏燕靖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市政协副主席丛波,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庚炜出席开幕式。
校党委书记闵霄主持开幕式
闵霄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以及云端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指出这次年会暨研讨会由我校承办,这是我校的荣幸,体现了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和省教育厅对我校的充分信任。闵霄在全面介绍了学校的发展现状后,提出“十四五”期间学校已经将“艺术文化”确定为九大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着力依托美术学、书法学、音乐学、音乐表演以及设计专业等艺术类专业,积极推进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在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书法文化与教育、美育教育、文化创意以及艺术设计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各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学校还将继续支持“一带一路”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和国学中心、刘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大对区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整理、传播工作,强化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创作并重导向,促进产出更多高水平、有区域特色的艺术研究成果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代表性艺术实践成果,繁荣区域文化,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为此,诚挚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对我校特别是人文艺术学科的建设给予全方位指导,推动我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
辽宁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委员孔峰致辞
孔峰在致辞中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我们能够更好地立足中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在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与当代阐释中,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艺术力量。也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召开,各位专家为辽宁美育工作多提宝贵意见,推动辽宁省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挖掘和运用辽宁艺术文化资源,讲好辽宁艺术文化故事。
鞍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鞍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郭志强致辞
郭志强表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坚持立足新的历史坐标,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研究路径与方法;为探索中华民族文化标识,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推动人民群众共享中华文化艺术最新发展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次研讨会选择在鞍山召开,是对鞍山文化底蕴的充分肯定,是对鞍山学术研究环境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鞍山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致辞
王宁谈到,作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对世界文学艺术熟悉了解,还应该扎根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土壤里,这样才能创造出人民欢迎的优秀作品。我们不能仅关注西方艺术发展史,更应该关注东方国家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要超越过去一味追求西方文学的简单模式,加强艺术的世界性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文学艺术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更要勇于创新,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与阐释方式阐释范畴,开启艺术史研究的崭新境界。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彭吉象致辞
彭吉象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同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和内涵,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在进行中国艺术史研究时必须加以重视和吸收的。本次会议既要讨论中国古典艺术史学的思维范式、话语体系与叙事方式,也要讨论在今天新文科语境和新媒体语境下的艺术史建构问题,以及其他许多迫切和重要的理论问题。相信这些重要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一定会对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理论指引和积极推动作用.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夏燕靖致辞
夏燕靖最后总结道,艺术史学年会经过四届的经验积累,已成为全国艺术学学科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具体表现为参会论文数量的增加、地区跨度的转变、主题设定的契合等等。期望专家学者们通过年会平台的交往,树立尊重学术、敬畏学术的良好学风,以学术研讨和切磋交流为本,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学术讨论,成为学风严谨的倡导者和引领者。通过本届年会继续加强各位学者与兄弟院校的广泛交流与了解,希望有更多的学者,特别是广大青年才俊的加盟,共同推动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
艺术史是人类文化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以感性的方式凝聚民族智慧与精神。本次会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艺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弘扬中国艺术精神为宗旨,以“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学科建构”“中国古典艺术史学的思维范式、话语体系与叙述方式”“跨门类艺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当代艺术史学的前沿视域与方法路径”“新文科建设语境下美育、艺术教育与艺术史的关系”“新媒体语境中的多元艺术态势”等六个问题域为分组议题,对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建构艺术史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在大会发言阶段,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建构展开了论述。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北京大学彭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李心峰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孙伟科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清华大学陈岸瑛教授、东南大学龙迪勇教授、北京大学唐宏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四川大学黄宗贤教授、鞍山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张伟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张晶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上海大学刘旭光教授、南京大学周计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东南大学徐子方教授、东南大学李倍雷教授、河北大学刘宗超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李荣有教授、四川音乐学院赵崇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谢纳教授、东北大学宋伟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马卫星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孙晓霞研究员等分别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在分议题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围绕六个分议题展开热烈探讨。
8月12日,大会闭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栾培新主持。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庚炜出席闭幕式并致辞,本届承办单位之一上海交通大学谢纳教授宣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王廷信教授的致辞。会议闭幕式还进行了举办单位授牌仪式。艺术史专委会会长夏燕靖教授宣布下一届举办会议单位并授牌,上海戏剧学院支运波教授接过承办单位牌匾并发表讲话。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委会副秘书长马楠介绍艺术史专委会会员征集工作事宜,艺术史专委会副会长宋伟教授致闭幕词并宣布大会闭幕。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庚炜致辞
刘庚炜在致辞中向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向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感谢。在短暂的一天半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相聚鞍山,围绕“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与当代阐释”的主题,探讨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征程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研究路径与方法,探寻在艺术学学科发展调整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史学的前进道路。各位学者的发言彰显了学术的自由争鸣,思想火花相互碰撞,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和深厚的友谊。
大会闭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栾培新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谢纳教授宣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王廷信教授的致辞
王廷信指出,在艺术学理论学科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研讨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与当代阐释问题,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艺术史学在艺术思维史、艺术形象史、艺术风格史、艺术传播史、艺术接受史、艺术管理史、艺术媒介史等领域还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有待开垦;同时,在分门别类的艺术历史研究基础上,超越各门类艺术史研究,在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寻找艺术史学的新空间是十分必要的。王廷信强调,艺术史专业委员会是从宏观角度研究艺术史的专门委员会,肩负着在新的空间研究艺术史的使命。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委会会长夏燕靖宣布下一届举办会议单位并授牌,本届承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谢纳教授、鞍山师范学院石磊教授与上海戏剧学院支运波教授交接。
下一届承办单位上海戏剧学院支运波教授发言
支运波表示,在鞍山参会期间感受到强烈的艺术学的学科自觉和艺术学人的学术自觉。如何进行学科建设,是时代向我们这代学人提出的历史议题,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追求和辛勤耕耘,一定可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委会副秘书长马楠介绍艺术史专委会会员征集工作事宜
艺术史专委会副会长宋伟教授致辞
宋伟代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向本届大会的承办单位、协办单位以及学术媒体支持单位表示诚挚感谢。几天来,全国艺术学界、全国艺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围绕艺术史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艺术史研究的相关议题,探讨了艺术史学科建构的研究路径。本次大会的圆满成功已经彰显出它的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必将成为历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学史历史的一部分。
据悉,年会至今举办四届,会议以艺术史学术讨论为主题,议题日益倍增,规模与年递增,学术成果均以提交论文互相交流的形式展示出来,有助于科研创新,培育更多的青年学者,提升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的水平。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为促进艺术史学科建设与发展日益完善提供了学理支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与当代阐释也将深刻影响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健康发展。
8月11日会议主题发言人
张金尧(主持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学科成员
王德胜(评议人)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教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王川一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长江学者、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学科
发言题目:《谈谈艺术史学》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长江学者、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学科召集人
发言题目:《社会史与批评史——略论艺术史的双重变奏》
王宁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发言题目:《人文艺术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李心峰
心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学科成员
发言题目:《与泽德尔玛亚的再次相遇》
夏燕靖 靖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第七届和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学科成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
发言题目:《艺术史研究中的史学观念问题探讨》
黄宗贤 黄宗贤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美术学科成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成员
发言题目:《艺术史的面相与底色》
赵崇华(主持人) 赵崇华(
主持人)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委会副会长、四川音乐学院教授
宋 伟(评议人)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东北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艺术史专委会副会长
周 星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戏剧与影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
发言题目:《新艺术学学科目录与艺术史论的价值再认知》
孙伟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学科成员
发言题目:《艺术经典及其过度阐释问题》
李军 李 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学科成员
发言题目:《艺术史研究如何跨越媒介与文化?——以达•芬奇的绳结装饰与米兰斯福尔扎城堡木板厅壁画为例》
陈岸瑛 陈
岸瑛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学科成员
发言题目:《材料、媒介与现成品》
龙迪勇
龙迪勇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学科成员
发言题目:《叙述的艺术史与艺术史的叙述》
张伟
伟
鞍山师范学院特聘教授、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委会副会长
发言题目:《艺术文本与历史语境阐释》
8月12日会议主题发言人
虞淑娟(主持人)
《南京社会科学》副主编
田川流(评议人) 田川流(评
议人)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委会会长
张晶 张
晶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发言题目:《“丘壑”论——兼谈中国山水画论中的艺术图式问题》
刘旭光 刘
旭光
上海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发言题目:《平凡而生动的:社会主义新国画的审美精神——以上海中国画院1957-66年的创作为中心》
李荣有
李荣有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委会副会长、哈尔滨音乐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艺术史学理论体系建构三策》
赵崇华
赵崇华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委会副会长、四川音乐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关于中国艺术精神本体论的思考》
梁 玖
梁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发言题目:《艺术变迁中教育取向的艺术史研究》
刘宗超 刘
宗超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发言题目:《中国艺术史学研究路径探研:以书法史为主脉》
李倍雷
倍雷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 艺术列传>与中国艺术史学“三大体系”关系》
宋伟 宋
伟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东北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艺术史专委会副会长
发言题目:《马克思的艺术史哲学:世界历史、世界文学与世界艺术》
王喆(主持人)
《民族艺术研究》编审
楚小庆(评议人)
江苏省文联研究员、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朱志荣
朱志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发言题目:《论中国传统艺术史的知识体系建构》
刘成纪 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发言题目:《中西“艺术”概念的通约与中国艺术史写作》
徐子方
子方
东南大学 教授
发言题目:《中心论艺术史观再思考》
唐宏峰 宏
峰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发言题目:《超越比较主义——跨媒介艺术史的可能》
谢纳 谢
纳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发言题目:《双重视域中的“中国艺术出路”问题——以1930年代<艺风>杂志为中心》
周计武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发言题目:《后艺术史时代的艺术史叙事》
马卫星 马
卫星
哈尔滨音乐学院 教授
发言题目:《新文科视域下艺术史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主题艺术史写真”为例》
孙晓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学研究》主编
发言题目:《艺术与文科的一次历史交集》